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传承热林先进经验,发扬优良工作作风(三)——记热林所创建者之一周文龙先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1-19 [来源]: [浏览次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更好推动我所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广泛并深入宣传建所60年来把林业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传承热林先进经验,发扬优良科研作风,弘扬和传承热带林业科技工作者心怀祖国、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我们已陆续刊出“传承热林先进经验,发扬优良工作作风”先进人物事迹报道,以激励新一代热林人赓续初心聚合力、接续奋进再前行,以实干实绩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开创热林事业新征程,为2022年即将到来的建所60周年献礼,为我所“十四五”建设和热带林业科研事业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周文龙,男,1935年生,上海崇明人,副研究员,树木营养学专家。1961年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研究所,1962年被抽调筹建热林所并工作至退休。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艰苦奋斗以启山林

1962年,为填补我国林业布局中热带地区研究的空白,中国林科院从北京和南京林业研究所抽调13人,到海南岛尖峰岭组建成立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试验场,开始研究探索神秘的热带森林,周文龙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那时的尖峰岭,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无人区,不仅生活条件“一穷二白”,还时常遭受蚊虫、疟疾甚至野兽的侵扰。13位热血青年抵达后,首先面临着如何解决生存的问题。周文龙先生说:“虽说有定量粮油供应,可每月二十八斤粮票、三两油,对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哪里能够吃饱?”面对困难他们没有畏缩,而是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开荒种菜、种粮食,甚至和泥盖房子都靠他们自己双手解决。“我睡过帐篷、住过草房,当时最繁重的工作莫过于装卸基建材料(砖瓦、水泥)、仪器设备,都是要出大力、流大汗的活”周先生回忆道。但在周先生和那一代年轻人心中,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志向所在。在困难面前,他们不但没有退缩,更是视热林站为自己的“家”,把全身的力气都用上,尽心尽力的去建设。

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后,科研条件和设备还是“一穷二白”。他们开动脑筋,通过“苦干+巧干”,自己创造。没有电,没有可控温的烘箱,就用木炭架上土制烘箱测定土壤水分;没有瓦盆,就自制土盆开展盆栽施肥试验。手摇计算机是当年大家手中最“先进”的设备,用来整理试验数据。对于大田试验,试验地规划、径流场砍线和砌砖、径流水测定、天然林采伐更新等工作,全程都是亲力亲为,虽然干得辛苦,但周老觉得在实践中学到了真知识,掌握了真技能。

试验点离驻地较远,周文龙每天负重往返,突发状况在所难免。一次在尖峰岭天池开展天然林采伐更新试验中突降台风雨,随即山洪暴发,道路被冲垮,躲避用的帐篷也被吹翻,同时食物储备也已不足,他们忍着饥饿躲在山洞中。暴雨下了一整天,熟悉尖峰岭山山水水的科研人员最终在曲折的小路中跋山涉水二十余公里才安全返回。虽是困难重重,但周先生以身作则、注重实践,每个试验都亲临现场,力保试验结果真实可靠。

勤勤恳恳务真求实 开拓创新成绩显著

周文龙先生是我国系统研究桉树施肥和营养诊断的先行者,早在1984年开展林业部重点项目“海南岛热带主要造林树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时,就把桉树营养与施肥作为重点内容,开展了赤桉、刚果12号桉施肥和生物培肥试验。随后又先后参加“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引种与栽培”、 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等研究项目,负责其中的桉树施肥研究内容。周先生先后在《林业科学研究》、《广东林业科技》等刊物发表论文21篇,参与《林木施肥》、《桉树》和《中国主要树种引种与栽培》等专著的编写,在广东阳春、海丰等地指导营造桉树速生丰产示范林1000多公顷。

尾叶桉作为我国上世纪80年代选出的优良桉属树种,因生长快逐渐取代了当时的“雷林一号”、“刚果12号”和“隆缘桉”等树种,同时尾叶桉也是桉树杂交育种的最佳亲本材料,周先生抓住机遇,率先开展尾叶桉的施肥试验。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总结,周先生得出尾叶桉幼林以磷为主、氮钾结合的最佳施肥配方和施肥量,该配方在粤北地区做为桉树专用肥进行推广应用。他还提出在南方酸性土壤条件下,选用中性或碱性磷肥有利于尾叶桉幼林生长,而且尾叶桉幼林施肥重在基肥,施足基肥对尾叶桉幼龄林早期速生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不施肥或基肥不足容易导致幼树恢复缓慢,形成“小老树”,严重影响后期生长,即使追肥也难以恢复。以上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1994年的《广东林业科技》杂志上,为我国尾叶桉人工林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

1985年中国林科院开始实施中澳合作项目“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引种与栽培”,周文龙先生又承担了桉树(部分)和木麻黄树种、种源/家系相关研究内容。1986-1988年两年间,他带领课题组几位年轻人在海南琼海县上埇国营林场完成了130亩桉树试验林和50亩木麻黄试验林的营建工作。这些试验林和试验结果为以后华南地区开展桉树和木麻黄遗传改良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周先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多次得到澳方专家的高度评价。

以身作则默默奉献 奖掖后学甘为人梯

周文龙先生在承担林业部重点项目“海南岛热带主要造林树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时,为完成700亩的松桉试验林,他带领2位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前往广东电白、湛江等地调查桉树、松树生长情况,通过广泛调查确定树种和试验方案。当时林场没有食堂,他们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刚毕业的年轻人没有实践经验,他就手把手教他们做苗床、播种,传授苗期管理技术。铺设试验时,又顶着烈日与年轻人一起拉线定点,力求做到竖行对齐。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带动下,年轻人很快学会了播种育苗、试验设计、林地规划等基本造林技术,他们负责的两个地方均出色完成了试验示范林建设任务,达到了试验示范要求,为海南岛200万亩速生丰产林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1987年正值中澳合作项目最繁忙的时候,为了培养人才,周先生决定选送一位年轻人参加广西东门林场的中澳技术合作项目,一方面与澳大利亚专家工作接触,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学习澳大利亚在桉树遗传育种、人工林经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执行中澳合作项目期间,选送2人到澳大利亚考察桉树遗传改良工作、参加桉树控制授粉实践和统计分析软件GENSTAT语言的短期培训,不同程度提高了年轻人的业务水平和电脑应用能力。

历时9年的“桉树树种引种栽培的研究”获得1995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确定排名时,周先生极力推荐在项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默默奉献、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崇高精神。曾在周先生课题组工作多年的5位年轻人,在周先生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有人走上领导岗位,有人成为学科带头人,在各自岗位上为我国林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岁月不居,如今周文龙先生已经86岁高龄,在热林所大院内还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与年轻科研人员交流林业科研工作。他说“祖国越发繁荣昌盛,生活和工作条件今非昔比,如今研究经费充足,设施先进,我是非常羡慕。希望年轻人更加努力,把热林事业发展壮大,把热林所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