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传承热林先进经验,发扬优良工作作风(五)——记热林所生态学专家李意德研究员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5-20 [来源]: [浏览次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更好推动我所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广泛并深入宣传建所60年来把林业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传承热林先进经验,发扬优良科研作风,弘扬和传承热带林业科技工作者心怀祖国、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我们已陆续刊出“传承热林先进经验,发扬优良工作作风”先进人物事迹报道,以激励新一代热林人赓续初心聚合力、接续奋进再前行,以实干实绩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开创热林事业新征程,为2022年即将到来的建所60周年献礼,为我所“十四五”建设和热带林业科研事业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李意德,男,研究员,196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82年中南林学院(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工作至退休,森林生态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团队首席专家、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林草局森林碳汇研究与实验中心副主任;现兼任中国林学会热带雨林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林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团职务。

 

李意德长期从事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在森林植物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定位研究等领域成绩斐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以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3部,合作或参与编写专著14部。被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秉承传统,孜孜以求

海南岛热带雨林是我国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李意德第一次到海南尖峰岭采集标本,顿时就被这里丰富的植物种类,特有的巨型乔木、板根、老茎生花、滴水叶尖、空中花园等雨林景观所震撼和吸引,立志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历史最长的野外台站之一,2007年以来,李意德带领团队在此建立了我国最大的镶嵌式森林集水区监测系统,监测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还建成了全球最为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包括目前全球最大的60公顷热带雨林原始林动态监测大样地1个和64公顷热带雨林次生林动态监测大样地;以及180个公里网格样地,对700多个物种的60多万棵植株实施定点定期监测。他们把60公顷的生态监测样地准确划分成1500个20米见方的网格,又把每个网格内每一棵胸径1cm以上的树木挂上标牌,并测量了树的种名、胸径和坐标等监测指标。“一个标牌就是一棵树的身份证,我们已经给50多万棵树扯了证”,李意德自豪地说。这50多万棵树每五年要全部测量一次,胸径、树高、位置……一次测量的工作量相当于需要30个人不停的工作一年多时间,测量面积有92个足球场那么大!为保证数据真实准确,样地都设在无人区,没有电和通信讯号,更没有网络信息。每次测量,他们都要住帐篷,吃的是馒头饼干就咸菜,喝的是山间溪流水,还要忍受蚊虫蛇鼠和山蚂蝗侵扰,往往一住就是1个多月。在李意德看来,这样恶劣环境和庞杂枯燥的工作并不是最难的事,最难的是要弄清山上数百种植物在不同环境里是怎么聚集在一起,怎么去指导培育人工林,哪个山上适合种什么树,树种配比以及所需氮磷钾养分含量等科学问题。

在积累了海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李意德团队发展了有效估计区域水平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改进的最大熵估算模型;探明了自然条件下热带雨林主要植物类群属性和空间分布格局;阐明了人为干扰条件下天然林自然恢复的机理,提出了稀有物种是反映森林恢复评价效果指示物种的新观点;揭示了热带雨林稀有物种与常见物种的共存机制。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经济日报》等官媒多次报道,李意德被评为科技部“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和“全国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

聚焦热点,开拓创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2013年国家林草局依托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成立“国家林草局森林碳汇研究与实验中心”,李意德任中心副主任,分管森林碳汇计量、监测、研究等业务工作。他主持制定了碳汇中心“科研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近期立足海南、中期覆盖华南、远期拓展全国”的发展思路,在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森林碳汇监测样地,样地数量达1500多个。特别是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李意德团队近十年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900多个森林碳汇监测样地,获得20多万条监测数据,准确评估了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现状碳汇速率和固碳潜力;基本摸清了不同森林起源、不同优势树种类型和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层次的碳库、碳密度特征;测定了200多个森林主要物种的碳含量;建立了60多个主要树种生物量估测模型等。监测计量结果为广州林业碳汇在“碳中和”中的生态碳汇贡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制定“森林碳汇交易”相关标准与政策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批准设立,尖峰岭位于其中。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创建过程中,李意德根据自己在海南多年的科研经历,积极参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申报、策划等过程。他利用海南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的优势,系统分析了国家公园内的科研监测历史和现状,为海南省林业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交关于设立科研监测网络的咨询建议,提出国家公园科研监测构架体系,总结科研监测系列成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功晋升为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贡献了尖峰岭生态站的智慧。2021年9月,他作为咨询专家参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发布会,这是首个发布GEP核算成果的国家公园,他认为“GEP的核算是将生态系统各类服务功能进行‘有价化’来核算的‘生态账’,它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生态系统及其保护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生态系统保护行动的积极性。”

开放共享,服务社会

李意德自1998年担任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以来,逐步改善生态站的科研条件,夯实生态站的科研监测基础,于1999年成功将尖峰岭生态站晋升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野外台站。他根据国际研究前沿热点和国家发展需求,在尖峰岭生态站搭建了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地下生态过程等三个基础研究平台,率领团队切实做好科研监测、数据共享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

1999年,他参加了由广东省政协组织的考察,首次核算了广东公益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参与提出的“提高公益林补偿费用提案”获得通过;2000年提出了“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络建设建议”并付诸实施,使广州市成为我国首个地方建设的森林生态监测系统网络;2005年以来,他对广东南岭北江源、湛江人工林、阳春鹅凰嶂、封开黑石顶、南雄青嶂山等生态站,以及福建长汀、广西漓江源、江西庐山和九连山、海南文昌和五指山等生态站提出建设建议,并亲自到野外台站指导,同时为新建生态站培训科研监测技术人员100多人次;2015年,着手建设了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监测研究站,建成了网格化动植物监测样地样线、森林水文、林区气候和土壤环境等监测设施,为该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受到了上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指示要把青云山保护区生态站建成全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示范性野外台站。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李意德从最开始瞄准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到走向广东和服务我国华南地区,开展一系列面向社会需求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他将研究成果通过公众能接受的形式,多次举办生态科普和自然教育活动,100多名来自深圳、长沙、北京、海南等地的中小学生参加,其科普教育内容多次在央视少儿、科教和国际频道、海南卫视等媒体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率领的科研团队与国内外10多家单位开展了科研合作和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基地,平均每年的共享数据量达470MB;支撑服务60个单位600余人次,服务各类科技计划40项;多年来为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供技术咨询报告10多份。

“长时间的寂寞往往会摧垮人的意志。没有一种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只是一句空话。”李意德这样总结40年走过的科研道路,他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普通工作,自己早已成为森林中的一分子,他希望通过探索森林奥秘,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他很喜欢并改动了苏东坡的诗句:“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人鸟遥相呼”——建设最美森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