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海岸带研究中心 >> 正文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首席专家组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3-19 [来源]: [浏览次数]:

主要从事红树林湿地生态过程、生境特征、生态功能以及退化机理等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同时研发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红树林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等;开展大量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价工作,并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站为长期监测平台,不断完善红树林生态监测、评价和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标准体系。

1. 主要成员与简介

首席专家:辛琨教授

资深专家:廖宝文,研究员

家:熊燕梅,副研究员

专家助理:姜仲茂助理研究员

员:郭昊

博士研究生:张韫

硕士研究生:徐耀文、生农


辛琨,女,197402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先后在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学,长期从事红树林的生态过程、生态功能、生态修复及评价等方面研究。主持十余项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70余篇。

廖宝文,男,19633月,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一直在热林所从事红树林湿地研究工作,期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别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学,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红树林专著7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奖科技成果5项;201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同年为首的红树林团队荣获广东省总工会的模范职工小家。主要社会兼职:国家林业局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站站长,红树林保护与与恢复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

熊燕梅,女,1981.12月出生,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出站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14年进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从事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工作,期间于20179月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主要从事红树林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格局及其影响机理、红树林细根生产和周转及其对土壤碳的贡献、红树林土壤碳来源区分、红树植物营养特征及其环境和生物影响因子、退塘还林区红树林植被恢复理论和技术等方向的研究。主持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资助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参与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姜仲茂,男,19902月出生,助理研究员,博士,2019年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同年进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工作。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1篇,国家发明专利4。研究红树林湿地生态领域,主要从事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具有多年红树林湿地调查与动态监测工作经验。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

郭昊,男,19976月出生,学士,助理工程师。2019年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196月开始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试验站(海南)工作,主要作为科研辅助人员协助课题组在海南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


2. 科研方向与在研课题

主要科研方向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重点以开展红树林修复技术红树林退化机理红树林监测与评价方面研究。主要在研课题:

① 国家重点研发, 2017YFC0506103-3, 先锋外来红树人工林乡土群落恢复技术及其示范, 2017.12-2020.12. 72 万元. 主持

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6080,无瓣海桑人工林林下乡土红树植物定居机制, 2017.01-2020.12. 71万元. 主持

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876094. 人工促进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固碳及其固碳机制, 2019.01-2022.12. 62万元. 主持

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776103. 天然红树林土壤碳积累调控机制及其空间尺度效应, 2018.1-2021.12.  68 万元. 主持

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660126. 基于团水虱灾害的红树林演替规律眼就.2017.01-2020.12. 39万元. 主持

⑥ 广东省省重点, 2020B020214001-KT0201. 无瓣海桑人工林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2020.01-2023.12, 85 万元. 主持

⑦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0B020214001-KT0401. 红树林内三叶鱼藤控制技术与示范, 2020.01-2022.12. 55万元. 主持

⑧ 广东省科技厅重点, 2009B12122003. 粤港澳红树林生态本科科学考察, 2020.01-2021.10.  100万元. 主持

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20B020214001-KT01-ZKT03. 养殖塘退塘区红树林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2020.01-2023.12, 50万元 , 主持

⑩ 中国林科院, CAFYBB2020SY020. 鱼藤在红树林内快速扩散的空间特征与机理研究, 2020.01-2022.12. 22.5万元. 主持

⑪ 广东省林业局, 2019-DB-13. 退塘还林区红树林生境恢复技术规程, 2019.11-2021.10 . 10万元.主持

⑫ 三亚市环保局, 三亚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规划, 2020.08-2021.05. 362.36 万元,主持

⑬ 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动态监测, 2020.4-2022.3, 12 万元. 主持

⑭ 中山市林业局. 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土壤与植物动态监测,2020.4-2021.3. 10万元.主持

(3) 科研成果

(I) 专著

① 廖宝文,李玫,陈玉军,等著,《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科学出版社, 2010.

② 廖宝文主编,《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③ 廖宝文,粟娟,吴敏,等著,《南沙湿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广东省科技出版社,2013.

④ 廖宝,李玫,管伟,等编著, 《广州南沙湿地-红树林篇》,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

(II) 授权发明专利

① 玉军,廖宝文,李玫,管伟,苏文拔,莫燕妮. 高盐度沙质养殖塘红树林造林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1510412613.0). 2018-4-12.

② 何雪香,管伟,廖宝文,李兴伟,熊燕梅. 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及应用该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P]. 广东:CN106417367A,2017-02-22.

③ 管伟,何雪香,廖宝文,熊燕梅,李兴伟. 一种快速防治团水虱的烟剂、烟熏装置和方法[P]. 广东:CN105961432A,2016-09-28.

④ 陈玉军,郑松发,廖宝文,李玫,邓智泓,魏军发,管伟. 高盐度深水海滩红树林的造林方法[P]. 广东:CN104186273A,2014-12-10.

⑤ 廖宝文,何雪香,李玫,陈玉军,管伟. 红树林专用菌肥微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专用设备[P]. 广东:CN101381250,2009-03-11.

⑥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李玫,管伟,苏润鸿,杨雄邦. 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P]. 广东:CN101253855,2008-09-03.

⑦ 丁功桃,姜仲茂,丁萍兴,吴文杰. 一种红树植物快速生根液及其制备方法[P]. 广东省:CN110881482A,2020-03-17.

⑧ 丁功桃,姜仲茂,管伟,丁萍兴,吴文杰,高天伦,胡懿凯. 一种快速培育耐盐秋茄的方法[P]. 广东:CN108243859A,2018-07-06.

⑨ 丁功桃,姜仲茂,管伟,丁萍兴,吴文杰,高天伦,胡懿凯. 一种提高木榄大苗移栽成活率的栽培方法[P]. 广东:CN108012909A,2018-05-11.

(III) 鉴定/认定成果

廖宝文、管伟、姜仲茂、熊燕梅、李玫、陈玉军、钟才荣、辛琨,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的应急防控技术--烟熏法和双重药剂法,2020.08.26,国家林草局,201504413

(IV) 制修订标准

① 熊燕梅, 廖宝文, 辛琨,姜仲茂,陈玉军,李玫。2019-DB-13,广东省红树林退塘还林技术规程,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省林业厅,202112月。

② 辛琨,廖宝文,熊燕梅,姜仲茂,陈玉军,李玫。2020-DB-14,广东省红树林修复评价技术规程,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省林业厅,202212月。

(V) 获得学术奖励

① 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② 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③ 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2016年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④ 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展技术研究2003年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4. 期刊论文

① Xiong Y, Cakir R, Phan S, Ola A, Krauss KW, Lovelock CE.  Global patterns of tree stem growth and stand aboveground wood production in mangrove forest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9.444: 382–392.

② Kun Xin, K. Yan, C. Gao, and Z. Li. Carbon storag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ainan Dongzhangang mangrove wetlands.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2018. 69:771-779.

③ Kun Xin, ZL,Xie,N,Sheng, CR,Zhong. Damage Caused by Sphaeroma to Mangrove Forests in Hainan,Dongzhaigang,China.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20,36(6):1197-1203

④ Jiang Z M, Guan W, Xiong Y M, et al. Interactive effects of intertidal elevation and light level on early growth of five mangrove species under Sonneratia apetala Buch. Ham. Plantation canopy: turning monocultures to mixed forests. Forests, 2019, 10(2): 83.

⑤ Xiong Y, Ola A, Phan S, Wu J, Lovelock CE. Soi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hallow soil subsidence in coastal wetlands. Estuaries and Coasts. 2019. 42: 2114–2123.

⑥ Kun Xin, Xing Huang,Cui Li.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heavy metal sedimentation in mangrove wetlands----A case study in Dongzhai Harbor of Hainan, China. Wetlands. 2015341):1-8.

⑦ Xiong Y, Liao B, Proffitt E, Guan W, Sun Y, Wang F, Liu X. Soil carbon storage in mangroves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soil properti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19-6201226–1235.

⑧ Guan W, Xiong Y, Liao B. Soil inorganic carbon in mangroves of tropical China: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Biology Letters. 2018. 14: 20180483.

⑨ Xiong Y, Liao B, Wang F. Mangrove vegetation enhances soil carbon storage primarily through in situ inputs rather than increasing allochthonous sediment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8. 131: 378–385.

⑩ Liu X, Xiong Y, Liao B.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leaf litter and fine roots to soil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in mangrove forests. Plant and Soil. 2018.421:493-503.

⑪ Xiong Y, Liu X, Guan W, Liao B, Chen Y, Li M, Zhong C. Fine root functional group based estimates of fine root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rate in natural mangrove forests. Plant and Soil. 2017. 413:83–95.

⑫ 辛琨,颜葵,李真,胡杰龙,邱明红.海南岛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土壤学报,2015,51(05):1078-1086.

⑬ 姜仲茂, 管伟, 丁功桃, . 不同光照和淹浸程度对木榄幼苗生长的综合效应[J].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27(10): 1883–1889.